毛主席曾对红军长征做过一番深刻的评价,这段话至今广为流传:“长征是历史上的第一次,长征是宣言书,长征是宣传队,长征是播种机。” 同时,长征的过程也充满了无比的艰难困苦。空中,每天几十架敌机对红军进行轰炸,地面上,成千上万的敌军步步紧逼,红军的唯一武器只有双腿。尽管如此,在毛主席的领导下,红军依旧以惊人的毅力穿越了二万五千里,跨越了十一省,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军事奇迹,这一壮举从盘古开天辟地到三皇五帝时代再到今天,都未曾发生过。
然而,鲜为人知的是,红军长征结束后,苏区留下的红军同样经历了艰苦的斗争。留在苏区的红军领导人,大多与毛主席关系深厚,或曾反对博古的军事指挥路线。他们的任务是牵制的反动势力,为主力红军争取更多的时间。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,他们的处境甚至比长征的红军还要凶险。他们在深山密林中游击作战,既没有补给线,又没有后援,还要应对来自敌人的围追堵截和队伍内部的反叛。
长征从1934年10月10日开始,红军主力与即将离开的同志们依依惜别,心知这一别极有可能是永诀。虽然感情上不舍,但为了革命大计,大家都作出了不惜一切的决断。在告别的那天,毛主席紧握瞿秋白的手,深情地说道:“瞿老师,您身体不好,我们走后您要多加保重。您是我的老领导,也是我的老师,我永远不会忘记您对《湖南农动考察报告》的钟情与厚爱。”尽管毛主席并未受过正式教授的教导,但他亲切地称瞿秋白为“老师”,足见他心中的感激。
《湖南农动考察报告》是毛主席在农民问题上的重要理论作品,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,迅速被共产国际的机关刊物用英文和俄语翻译和报道。在中国,能够获得如此待遇的仅有毛主席一人。然而,国内的机关报《向导》在发布了部分内容后便被勒令停发,最终是瞿秋白识得其价值,将此报告以单行本形式出版。瞿秋白亲自为书写了序言,力挺毛主席,并称毛主席为“农动的王”。毛主席得知后感激不已,在他身体恢复期间得到了这一份深情的支持。
在中共三大期间,瞿秋白也曾坚定支持过毛主席。当毛主席在会议上强调农民革命问题时,瞿秋白坚持将农民问题写进了党纲草案,并坚定表示:“国民革命若无农民参与,必定无法成功。”长征后,由于患有肺病,瞿秋白不适宜长途跋涉,因此被留在了苏区。在临别时,他将组织分配给他的马匹和马夫送给了革命前辈徐特立,并叮嘱他:“您在长征中会更加需要这些。”
红军主力离开后,瞿秋白和留在苏区的一万余名红军战士,继续同数十万部队进行顽强的斗争。许多老弱病残,以及缺乏战斗经验的战士,在没有补给、没有支援的情况下,穿梭于荒山野岭进行游击战。在严寒的冬季,他们依旧穿着薄弱的夏装,饥肠辘辘,最为致命的是根本没有足够的食物。有时,他们只能靠挖野菜来维持生存,作战时甚至连野菜也不能吃上。敌人的围追堵截无情而残酷,1935年初,苏区的大部分地区被敌人占领,红军面临了更为严酷的屠杀。
瞿秋白的肺病也迅速恶化,如果不及时治疗,他的生命将岌岌可危。中央决定将他转移到上海治疗,并安排何叔衡、邓子恢、张亮、周月林等人陪同。然而,行至长汀县牛庄岭时,他们被当地豪绅发现并迅速围困。邓子恢带领队伍多次突围,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,队伍被豪绅武装打散。何叔衡在突围时不幸坠崖殉职,张亮和周月林被捕,只有邓子恢带着少数同志侥幸逃脱。瞿秋白因身体虚弱未能逃脱,最终被叛徒出卖并被逮捕。军36师师长宋希濂见到瞿秋白后,欣喜若狂,立即向蒋介石报告。蒋介石得知消息后,极为高兴,派遣专人劝说瞿秋白投降。
然而,面对的高官厚禄和诱惑,瞿秋白依然坚定不移,毫不动摇。他遭到的严刑拷打,但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,还成功掩护了两名同志。得知自己即将被枪决,瞿秋白毫不畏惧,反而哈哈大笑,并在临终前写下了绝笔。1935年6月18日,他高唱《国际歌》和《红军歌》,在敌人的枪口下英勇就义,年仅45岁。
瞿秋白的死只是苏区领导人英勇牺牲的一个缩影,许多革命先烈,如毛泽覃、贺昌、古柏、万永诚、阮啸仙、刘伯坚等,也在这场艰苦的斗争中英勇牺牲。他们的牺牲为毛主席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最终,只有项英和陈毅坚持了下来。在长达三年的南方游击战斗中,陈毅和项英几度面临生命危险,生死未卜。陈毅曾用诗句形容当时的艰难处境:“天将午,饥肠响如鼓。粮食封锁已三月,囊中存米清可数,野菜和水煮……”长期的艰苦环境让队伍内部也出现了分歧,一些同志对前途感到迷茫,甚至有些人提出带领队伍脱离。
面对这种情况,陈毅不顾自己病重的身体,冒雨赶到队伍中,亲自劝解。因腿伤复发,他让警卫员用皮带将他绑在树上,用刀挖去烂肉。队员们被陈毅的勇气和决心深深打动,在他的带领下,大家重新振作,继续坚定信念。
1936年冬季,因叛徒出卖,敌人围困了陈毅和项英的驻地大余梅山。在长达二十多天的围困中,游击队员没有食物,只能靠挖野菜充饥,夜晚不得生火。陈毅曾形容那段日子:“我们过得就像野兽。” 更糟糕的是,陈毅的胃病和旧伤复发,他深感焦虑,甚至写下了绝笔诗:“断头今日意如何,创业艰难百战多……”然而,奇迹发生了。就在陈毅写下绝命诗的当天,敌人却突然停止了搜索,原来,发生了西安事变。四十六师接到命令后撤,陈毅因此得以逃脱。这一历史的巧合,让他幸免于难,也使得留在苏区的革命领导人得以延续。
这段历史的沉痛与辉煌,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辛与坚持,也彰显了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。
电话:400-123-4567
Email: admin@baidu.com
传真:+86-123-4567
手机:13888888888